乐视视频:从生态颠覆者到“佛系”生存者的详细解读
乐视视频(原乐视网)是中国视频行业一个极具标志性和争议性的名字。它曾以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引领风潮,也曾因巨大的资金链危机而跌落神坛。如今的乐视视频,更像是一个在互联网角落中“佛系”生存的独特存在。
一、 核心简介
乐视视频(Letv)成立于2004年,由贾跃亭创立,最初是一家正版视频内容分发平台。它以其独特的“平台+内容+终端+应用”的垂直生态整合模式而闻名,业务曾遍及视频网站、电视、手机、汽车、影视制作、金融等多个领域。经历了2016年底的资金链危机后,乐视体系分崩离析,乐视视频作为其核心业务之一,如今在“乐视网”体系下独立运营。
二、 发展历程与重大事件
- 崛起阶段(2004-2013):2004年: 乐视网成立,早期以正版长视频内容为主。2010年: 乐视网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,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视频网站。2012年: 推出“乐视盒子”,开始进军硬件领域。
- 生态化反巅峰期(2014-2016):2013年: 发布超级电视(乐视TV),以“硬件负利”甚至“硬件免费”的模式颠覆传统电视行业,迅速占领市场。2015年: 发布乐视手机,宣布造车计划(法拉第未来FF),股价达到历史巅峰。贾跃亭提出“生态化反”(生态化学反应)概念,构建了看似庞大的七大生态体系。2016年: 乐视品牌更名为“LeEco”,全面全球化扩张。但同年年底,资金链危机爆发,业务迅速萎缩。
- 危机与重组后时代(2017年至今):2017年: 贾跃亭出走美国,专注FF造车,孙宏斌的融创中国入股试图挽救但未果。2019年: 乐视视频App曾一度更换图标,标注“欠122亿”,以自嘲式营销出圈,引发网络热议。2021年: 乐视视频再次因“国内安卓应用市场独家拥有支持华为HMS服务的视频App”和“分不起员工年终奖”等话题登上热搜。至今: 公司维持基本运营,靠存量版权内容和部分影视剧分账收入维持,没有新巨头入场竞争,以一种“低调且佛系”的方式存续。
三、 核心商业模式(曾经的与现在的)
- 曾经的颠覆性模式:“硬件免费,内容付费”乐视通过低于成本价甚至免费赠送超级电视、手机等硬件,快速获取用户,构建起庞大的终端入口。通过收取会员费(内容服务费)来弥补硬件亏损并实现盈利。用户需要为观看优质独家内容支付年费。此举在当时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硬件厂商,为乐视带来了海量用户,但也因其巨大的烧钱模式而埋下隐患。
- 现在的生存模式:“吃老本”与版权运营版权内容分发: 乐视视频手中仍握有大量早年积累的影视剧版权,如《甄嬛传》、《太子妃升职记》、《白鹿原》等。通过向其他平台进行版权分销,获得稳定收入。尤其是《甄嬛传》,被网友戏称为“乐视的保命神器”。会员与广告收入: 平台仍保留会员服务和广告系统,虽然用户量无法与一线平台相比,但仍能产生一定的现金流。影视剧分账: 与其他平台合作,作为渠道方参与部分影视剧的分账。
四、 主要业务与产品
- 乐视视频App/网站: 核心产品,提供影视点播服务。
- 乐视超级电视(Letv Super TV): 目前由乐融致新公司运营,与乐视视频主体已分离,但仍是内容输出的重要终端。
- 内容制作: 曾成立乐视影业(现更名为“乐创文娱”),出品了《小时代》系列、《归来》、《长城》等影片,现已剥离。
五、 现状与特点
- 无广告的“净土”: 由于广告主稀少,乐视视频App内的贴片广告非常少,甚至没有,用户体验反而比一些主流平台更“清爽”,这成为其吸引部分留存用户的一个奇特优势。
- 经典版权库: 拥有如《甄嬛传》等经典长尾效应的版权,持续带来收益。
- “佛系”运营: 几乎不再购买新剧版权,也不参与激烈的版权竞争,团队规模小,运营成本低。
- 话题营销: 偶尔通过“自黑”式营销(如“欠122亿”)引发社会关注,维持一定的品牌存在感。
六、 总结评价
乐视视频是中国互联网商业史上一个教科书级的案例。它既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先驱,也是盲目扩张、资金链管理失败的典型。
- 历史地位: 它开创了互联网公司软硬件结合、生态补贴硬件的先河,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小米、华为等厂商的商业模式。其正版化战略也对推动中国视频行业版权规范化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- 现状定位: 如今的乐视视频已经退出一线竞争行列,从一个激进的颠覆者转变为一个依靠存量资源缓慢运营的“小众”平台。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存活下来,成为了互联网世界一个值得研究的“活化石”。
对于用户而言,乐视视频是一个可以无广告观看一些经典老剧的平台;对于行业而言,它则是一个关于野心、创新与风险的永恒警示。